□本报记者 孙筱娜 朱强
“这两天刚卖了一批苹果,果品品质高,价格也高!”。果子出手,钱到手,丰收的喜悦挂在旧集村果农曹军福的脸上。“我们村果农的好日子,离不开景红斌的努力。”说起景红斌,曹军福赞不绝口。
11年,深耕果产业,景红斌不仅完成从退伍军人到致富头雁的转身,也带动300余村民增收致富……“这些年务果园、建冷库、办合作社,带领乡亲们致富增收,我也收获了自己的事业。”景红斌感慨道。
2013年,景红斌从部队退伍,此时,正值灵台苹果发展转型期,全县上下大力推行矮砧苹果示范园建设,景红斌恰逢其会,在村里带头建起了果园并创办了红丰农民专业合作社。
“2013年正定植果树,好些群众由于缺乏对果产业发展的信心,定植推动的较慢。我带头承包了80亩地,分三期把果园建建起了。”聊及果园,景红斌打开了话匣子,“刚开始,啥都不懂,咋办?学么!”
一头扎进各类涉果类的技术书籍里的景红斌,从追肥、拉枝,再到疏花、疏果,系统地学习了苹果树的生长特性。遇到书本上不能理解的问题时,他就积极登门拜访县果业办的专家答疑解惑,并与合作社社员多次去周边县区学习观摩,在他和社员们的努力下,果园相继开始挂果见利。
“景红斌是个能干人!”提及景红斌,曹军福竖起了大拇指,“我家果园能建起来,多亏了他帮忙,他不但自己果树务得好,还一直给我们想办法、解难题,定期为大家培训技术,提供销售信息,我们都很信赖他。”
专注种苹果、务果园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很久。2017年,由于苹果市场不景气,果农的苹果开始滞销。上门采购的客商刻意把苹果收购价钱一压再压。社员们对果产业发展刚刚产生的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
这一切,景红斌看到眼里急在心上。大量市场调研后,他决定建一座气调库来延长果品贮藏时间,降低果实腐烂率,缓解苹果集中上市而导致价格下降的问题。
当年,一座1800吨的果蔬气调库在旧集落户,景红斌以高于客商采购价,收购了果农滞销的苹果进行储存。气调库的建成不但帮助了果农,还让合作社从中获取了一定利润。
在景红斌的带动之下,如今,红丰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达300人,实现了统一技术、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包装销售,成为服务果产业发展、扩量提质创牌增效的中坚力量。合作社也先后获得省、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市级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县级果产业发展示范户等荣誉称号,景红斌也荣获市、县两级“最美退役军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