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齐荣
梯田民宿错落山间,露营笑声应和溪流的“美学振兴”;鱼线在梭尖灵动跳跃,艾香在圃间氤氲升腾的“指尖经济”;烧鸡大饼香飘四海,高原夏菜翠染沃野的“舌尖突围”;绿能替代滚滚乌金,垃圾发电变废为宝的“绿色蝶变”;红牛健硕科技赋能,千亩葱田翻滚绿浪的“产业脉动”……2025年盛夏,这片生机盎然、动能澎湃的平凉大地,向20余名省、市、县媒体记者发出了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实战召唤。这不仅是一次深入一线感悟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集中调研采访,更是一次全市新闻工作者的业务实战大练兵。
为期八天,联合采访组顶烈日、冒酷暑,足迹遍及七县(市、区)及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的40多个采访点,按照“统一策划、联动采访、固定栏目、同步发稿、全媒传播”的模式开展。60余篇报纸稿件、110余条电视新闻、530余条新媒体产品,综合浏览量破百万——这份沉甸甸的答卷,是记者们深入一线、全媒作战的成果,更是将“高质量发展”宏大主题落细落实于基层实践的生动体现。八天里,记者们看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的紧密互动,感产业全链条延展的突围之路,悟产业集聚的深度实践,真切触摸到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动。
此次联合采访,直插田间地头、车间厂房、项目现场。记者们以大地为纸,以实践为墨,在火热的基层中,将“四力”融会贯通,力求呈现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图景。
脚力丈量发展脉搏:从工业园区繁忙的生产线,到乡村田野葱郁的作物带;从传统美食的现代化车间,到新兴产业的孵化基地。记者们的脚步穿梭于平凉的经纬,鞋底沾满泥土,丈量着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足迹。
眼力捕捉时代光影:练就一双慧眼,发现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与动人细节。在崆峒区西沟村,有记者举起镜头欲定格全景,同行记者敏锐提醒:“跟住大娘的笑容!她眼底的满足,胜过千言万语。”这瞬间的点拨,道破了“眼力”的真谛——发展的温度,最终凝结在个体真切的幸福感上。在华亭,记者们穿透“煤城”向“绿城”蜕变的表象,洞察绿色转型的决心与路径。
脑力贯通发展逻辑:面对纷繁的产业图景和多样的采访对象,记者们“脑力”高速运转。小作坊如何突围实现标准化品牌化?循环经济如何“变废为宝”?特色产业如何注入科技动能?这要求记者们深度追问,在现象中抽丝剥茧,理解“高质量”从概念到现实的落地密码,挖掘故事背后的时代逻辑与普遍意义。
笔力雕琢时代故事:当白天的汗水未干,夜间的灯光又明。键盘敲击声、剪辑软件的嘀嗒声,是“笔力”在星夜下的淬炼场。前方记者争分夺秒整理素材、撰写初稿;后方编辑团队灯火通明,同步进行审核、编排、设计。前方后方紧密协同,高效有力。
如何将抵达的现场、捕捉的瞬间、思考的成果,以最快速度转化为有温度、有深度、吸引人的全媒体作品?这考验着整合与创新的能力。文字需凝练传神,镜头需精准有力,剪辑需流畅动人。八天积累的海量素材,最终化作《崆峒区:项目加速奔跑 发展动能澎湃》《静宁:产业向新向优 发展提速提质》《庄浪:绿智增色 发展提速》《华亭:工“智”农“特” 城乡焕颜》《崇信:双轮驱动势正扬 提速蝶变著华章》《灵台:夯基蓄能促发展 向新而行谱新篇》《泾川:树立有解思维 描绘精彩画卷》《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链上发力促招商 汇聚发展新动能》等深度稿件;化作新媒体端的创意爆款短视频和图文。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烈日炎炎,热浪滚滚。在泾川县罗汉洞乡土堑坳村的高原夏菜基地,记者们汗流浃背,设备因高温多次预警甚至“罢工”。然而,对职业的挚爱与对新闻的追求,支撑着他们坚守岗位,调整策略,利用设备“喘息”的间隙与采访对象深入交流,只为捕捉最真实、最动人的画面与故事。这份在酷暑中淬炼出的坚韧与敬业,正是新闻人践行“四力”最生动的注脚。
此次联合采访,是跨层级、跨平台媒体人业务深度交流、智慧碰撞融合的宝贵平台,更是省市县三级媒体高效联动、协同发力的实战演练,实现了个人成长与团队能力的双重跃升。
行进的大巴车上,化作移动的策划会;采访现场,成为即时的业务切磋场。省级媒体记者经验丰富,在选题策划和深度挖掘上提供指导;市级记者承上启下,协调资源、把握方向;县级记者熟悉本地情况,提供鲜活线索。擅长技术的主动指导剪辑,精研政策的即时解读背景,善于挖掘人物的引导聚焦“微光”。这种“传帮带”式的紧密协作,打破了单兵作战的壁垒。记者们在思想碰撞中相互启发,弥补短板,拓宽视野,显著提升了团队的整体战斗力。
省、市、县三级媒体记者通过混编分组,共同深入各采访点,共享素材资源,协同完成报道任务。同一主题,省市县媒体根据各自平台特性,从不同角度切入,制作差异化产品,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媒传播、联动联发”,形成了强大的宣传声势,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和系统性变革探索了有效路径。
整体采访报道采取“深度报道+特色报道”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头条报道、专版报道、同期采访、记者手记、言论评论等方式采编呈现。《平凉日报》采取“一版综合要闻+四版专版”日报机制;《平凉新闻》每日配套播发深度综述报道并配发记者手记;新平凉客户端及各新媒体平台在首页首屏开设专题,每日集纳推送图文、短视频等全媒体产品;县(市、区)融媒体同步响应,同频开展报道,织密了省市县联动传播网。整个报道流程严格执行“快采快编快发”机制,前方快采、后方快编,确保新媒体端当日播发亮点,报纸、电视次日全面呈现,实现全平台无缝衔接、滚动推进,最大化传播效能。报道始终秉持“小切口呈现大主题、小故事反映大变化、小视角折射大时代”理念,并以鲜活案例展现发展宏图。高效的前后方协作、平台协同,共同构成了此次全媒体报道坚实有力的保障。
8月1日下午的总结座谈会上,联合采访组领队精准点评,将此次活动的意义推向高潮,更凸显其作为实战培训的价值。
记者们畅谈所思所悟:“这八天,我明白了什么叫‘发展从泥土里长出来’。”泾川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王宇的发言引来共鸣。他说,这次调研,不仅看到了平凉发展的“硬实力”,更感受到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未来,他将努力把调研中的鲜活案例转化为有温度、有深度的报道,用“沾泥土”“带露珠”的笔触,传播平凉高质量发展的好声音。
灵台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李婧坦言此行刷新认知:“一个‘新’字贯穿始终。不仅是城乡新貌,更是产业理念的深刻变革。”她表示,以前总想拍“大场面”,现在懂了——生机不在宏大口号里,就在老百姓扬起的眉梢上。她也清醒看到协作中点亮的思维盲区和能力短板,视作未来精进的坐标。
崆峒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杨卉则感慨于平凉发展的“加速度”:“不同县区的红牛产业园,以现代化养殖与精深加工为品牌注入科技支撑;海寨沟将体育旅游融合,打造出“动可激情飞扬,静可悠然自得”的独特体验;华亭市西华镇龚杨村蔺家沟山坳里林麝的精细养殖、崇信县工业集中区甘肃雨森生产的平凉纸、古密须国所在地灵台县百里镇的现代蝶变……这些鲜活实践让我深切感受到,高质量发展绝非纸上谈兵,而是一个个扎根大地的项目‘干’出来、‘拼’出来的图景!”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亮也深刻体会到,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更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共进,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
用脚力丈量、用眼力发现、用脑力思考、用笔力呈现,参加此次“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的记者们推出了一批有分量、有温度、有影响力的全媒体作品,生动展示了平凉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新成效。座谈会后,他们一致表示,要将此次淬炼的收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收获转化为持续提升业务能力的动力,以更坚实的“四力”功底,继续追寻真相、记录时代,永远朝向那最鲜活、最火热的生活现场。
平凉热土,发展的故事生生不息;时代征程,高质量发展的步履永不停歇。随着座谈会落幕,八天的淬炼告一段落,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仍在平凉热土蓬勃生长。这片土地上孕育的特色做法、亮点成就、有益经验,正通过记者们的笔触与镜头,持续传播、广泛借鉴、深度推广。
从擘画“三区一城市”的宏伟蓝图,到赋能九大重点产业链行稳致远;从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内涵,到激发乡村振兴全面动能;从夯实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的基础,到增进民生福祉提升生活品质——平凉,正以坚实的步伐和务实的行动,奋力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