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6日

民生答卷有“厚度” 幸福生活有“温度”

——我市着力推动民生升温服务增效

要闻  2025年08月16日   来源:

 

  □本报记者 杨曼艺

 

  民政之事,系于民生冷暖,牵挂万家忧乐。

  今年以来,我市以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抓手,着力转作风、促落实、惠民生,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推动民生升温、服务增效,切切实实让群众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

流程再造 让救助跑出“加速度”

  “真没想到这么快就拿到了救助金,解决了我们家的燃眉之急。”崆峒区崆峒镇村民朱明福感激地说道。这笔快速到账的救助金,恰似冬日里的暖阳,照进了这个因病而陷入困境的家庭。

  民生保障的力度与速度,直接体现着这座城市的温度。这份“加速度”,源于我市作为全省唯一社会救助领域“小切口”改革试点市的积极探索。我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从优化流程、创新模式、强化监测精准发力,着眼政策优化、流程再造,全面整合低收入人口认定及救助规定,明确家庭成员认定范围,精简整合各类救助申请表册。目前,全市已有1546名困难群众在认定低收入人口时同步获得临时救助,既方便了群众申请,也减轻了基层负担。

  我市及时发布“寻找身边困难群众活动倡议书”,积极动员社会各界群众提供身边困难群众信息线索,共收到线索236条,经核实符合条件给予救助185人(次),实现了“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转变。与此同时,规范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开展“跨省通办”“全程网办”,共为全市2.9万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1777万元,为全市3.9万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1912.3万元。

暖心工程 托起幸福“夕阳红”

  清晨六点半的崆峒区西门口老年食堂后厨,蒸笼里溢出鲜肉包子的香气,厨师王科麻利地翻搅着大锅中翻滚的小米粥,案板上青笋丝切得细如发丝。“盐放三成就够,王爷爷有高血压。”他对帮厨叮嘱着。三小时后,91岁的独居老人王星塬刷过“会员卡”,端着一荤两素的餐盘坐到靠窗位置,热汽氤氲中掰开松软的馍馍:“10块钱吃到四菜一汤,这政策比儿女还贴心。”此刻,在三十五公里外的华亭市马峡镇马峡村的互助幸福院里,七位银发老人在等餐间隙,围坐在桌前正进行着一场象棋博弈,桌角边的收音机正唱着秦腔,窗外洒满暖阳——这样浸润烟火气的晨光,正是平凉市36.72万老年人“暖胃更暖心”工程的生动注脚。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极争取省、市、县配套资金3329.1万元,在全市建设了以助餐、助娱为主要功能的12个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24个村级互助幸福院。此外,为全市6.9万名78岁以上老年人办理了意外伤害保险,老年人的安全更有保障。

  在灵台县,70岁的低保老人曹凤霞如今能轻松自如地完成如厕动作,这得益于民政局实施的适老化改造——新配发的凳拐、防滑地板、不锈钢扶手让她行动更稳。“老伴不用时刻盯着我了!”她指着智能手环笑道,“不舒服一按键,社区立马知道”。 (下转第2版)

手机扫描打开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