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县财政年列支2400万元产业奖补资金,优化‘五补一贴’政策,强力支撑‘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县畜牧兽医中心副主任尚涛介绍。政策涵盖母牛补助、牛棚建设、品牌培育等环节,有力推动平凉红牛产业向高质量迈进。
与此同时,汭河川区与黑河川区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园同样硕果累累。新窑镇戚家川蔬菜基地负责人杨永奇正忙碌装车:“订单不断,20吨甘蓝发往兰州,140个大棚亩产超2000斤,日销售额达3.2万元。”
全县按照“强设施、优露地、提效益”思路,以汭河、黑河川区适宜区全覆盖为目标,培育蔬菜种苗5800万株,种植“崇信芹菜”5000亩。同时创新探索“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发展食用菌产业。
“此模式发挥企业技术专长,调动农户积极性,实现互利共赢。”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岳彦平表示,已带动192户农户增收190万元,3个村集体增收约50万元,在盘活闲置资源的同时,为产业振兴培育了内生力量与可持续路径。
崇信县坚持“塬果川菜整县牛”的发展思路,全链式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上半年全县牛饲养量达8.77万头,蔬菜种植面积3.5万亩;今年苹果产量预计可达4.69万吨,全产业链产值可达4.4亿元——特色产业正稳稳托起乡村振兴新图景。
摄影爱好者闫和平的长焦镜头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凤头䴙䴘优雅地振翅掠水。“汭河水质稳定达到国家Ⅲ类标准,成了候鸟钟爱的家园。”这灵动的一幕,正是崇信生态治理成效的生动注脚。
生态环境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更是最大的民生福祉。崇信县以全域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统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精心描绘“天蓝地绿、山青水秀”的生态新画卷。
“我们打出了一套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组合拳。”平凉市生态环境局崇信分局副局长党秉钧细数成效,彻底关停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完成5009户农村清洁取暖改造,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连续三年稳定在91%以上。大力整治入河排污口16处,新建人工湿地210万平方米,汭河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幸福河湖。
良好的生态不仅关乎环境,更成为驱动产业绿色升级的“硬通货”。崇信县创新性地将生态环保深度融入企业信用管理,构建了独特的“三维绿色信用评价模型”。整合能耗强度、污染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12项核心环保指标,将企业环保表现作为信用评级的关键砝码,将企业环保评级分为深绿至红标四级。深绿企业优先获得“无还本续贷”、享受LPR利率下浮20%的优惠融资等。这套机制极大激发了企业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目前,崇信县90%以上的规上企业主动投身环保改造和技术升级。
艾德绿色科技制造有限公司是首批“深绿”企业之一。负责人黄福泰指着厂房屋顶新扩建的光伏板介绍:“‘深绿’评级让我们顺利获得500万元低息贷款,用于光伏扩容。现在年发电量提升到800MWh,能减排二氧化碳600吨!”不仅如此,公司通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修复矿用设备,单台设备的碳排放强度下降了40%。“环保投入不再是负担,而是竞争力!”黄福泰感慨道。
如今的崇信,轻工业发展不断崛起,废弃窑洞变身“红牛公寓”,良好生态赋能高质量发展,文明城市滋养幸福民生……站在新的起点,崇信县正锚定“三区一城市”发展定位,深入推进九大重点产业链建设,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奋力建设富裕文明幸福美丽现代化新崇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