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综合

03版:综合

04版:聚焦

卸下戎装 为寒门学子“掌灯引路”

平凉日报      2025年08月14日     

 

  □本报记者 杨曼艺 文/图

 

  当早晨的阳光刚刚爬上窗棂,王俊卿已经在那间熟悉的办公室里坐定。他面前摆着几摞厚厚的高校招生资料,手上那份表格填得密密麻麻,他仔细标记着往年录取分数、专业冷热、就业前景,字迹清晰,一丝不苟,默默守候着每一个前来求助的寒门少年。

  “不把青春献军营,枉为时代青年人。”王俊卿是位退伍军人,三十多年前,凭着这句滚烫的信念,他踏入军营。四年淬炼,钢铁意志与赤红党徽在他身上烙下永恒印记——从自由散漫的地方青年到令行禁止的合格军人,从个人奋斗者到集体使命的承载者,1992年入党时紧握的拳头,早已化作今日托举学子未来的坚实臂膀。

  1994年,王俊卿脱下军装回到家乡,看到大部分孩子手握高考成绩单却一脸茫然无措,尤其那些家境困窘的孩子,父母常在外奔波,更无人能指点迷津。他心头一震:从前在部队时,守护的是国土边疆;如今解甲归田,自己那双能紧握钢枪的手,是否也能为这些前途未卜的孩子托起一线希望?就是这朴素一念,催生了他创办的教育咨询公司。他常说:“寒窗苦读不易,若因填错志愿而抱憾,那才真正可惜。”

  王俊卿决意用自己的肩膀,扛起另一份守护。

  每年的志愿填报季一到,王俊卿便格外忙碌。寒门学子们带着对未来的期许与忐忑来了,有的成绩不错却对专业选择懵懂无知,有的分数擦线,在“冲一冲”还是“保一保”之间犹疑不定。他从不催促,总是先递上一杯温水,然后才细细询问孩子的兴趣、特长、家庭情况。他深知,每一张志愿表背后,都承载着一个家庭沉甸甸的期待与改变命运的机会。伏案分析数据,一遍遍推演,如同当年在沙盘前推演战术,一丝不苟。王俊卿常对孩子们讲:“填志愿是技术活,得让分数发挥最大价值,不能委屈,也不能冒险。”

  “为寒门学子筑路”——是王俊卿创办教育咨询公司的宗旨。2023年,泾川三中的学生吕翔家境艰难,父亲外出打工,母亲靠务农维生。他的团队了解情况后当即决定:“爱心填报,分文不取!”当录取通知书送达吕翔手中时,王俊卿打心底里比谁都开心。

  他还经常带领团队走进社区、企业举办公益讲座,践行“家校共育守护成长”的理念,将橄榄绿的奉献精神化作了书桌旁的守护灯。

  2015年,王俊卿利用无数业余时光,投入大量心血系统钻研青少年心理学、家庭教育与生涯规划,只为将“喜欢的事做到专业”。这份专注凝结成一套科学的高考志愿填报体系,从高一开始便引导学子认识自我、发掘潜能、规划未来,至今已助力近千名学子成功“上岸”。

  创业之路并非坦途,单是考取“高考志愿规划师”证书,便是半载苦学、三度折戟、历时14个月的攻坚。屡次挫败时,是部队熔炉锻造的“不服输”韧性支撑着王俊卿再次摊开书本,将揉皱的准考证慢慢抚平。

  如今,王俊卿身兼市家庭教育协会副会长等数职,他笑言,多线作战的本领源自军营锻造的韧性。“从战场到职场,关键是将军事优势转化为职业价值——把钢铁纪律转化为管理规范,把团队精神转化为协作文化,把党员担当转化为社会责任!”王俊卿如是说。

  又是一年择校季,当王俊卿陆续得知孩子们从全国各地大学收到录取通知书时,他觉得一切辛劳皆值。

 

  王俊卿查阅高校招生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