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3日

一篇稿件助建一栋楼

王忠和

文化  2024年05月13日   来源:

  我和《平凉日报》的故事,是从一本《平凉报》通讯员证书结缘。我的一封《读者来信》在《平凉报》发表后产生良好效果,助推泾川县建起了一栋教学楼。《平凉报》作用之大自不必说。

  1984年10月2日《平凉报》复刊时,我在灵台县梁原乡政府担任半脱产干部,兼任乡团委副书记,主要负责乡政府广播放大站有线广播转播、钢板蜡纸刻印、手工誊抄文件等事务。《平凉报》复刊发行后,第一次看到接地气的平凉地区唯一公开发行的报纸,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和基层业余通讯员,我感到非常高兴,还自费订阅了报纸,坚持读报学报用报,写作投稿成为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当我采写的反映梁原乡农业生产、植树造林、畜牧养殖、致富典型等新闻稿件,在《平凉报》上一次次变成铅字后,领导支持,同事鼓励,上级表彰,我更加兴奋和愉悦。

  1985年元月,我被省农垦总公司所属国营万宝川农场招聘到党委办公室工作,先后担任干事、团委书记、党委秘书、办公室主任,工作环境变了,工作性质变了,订阅《平凉报》并投稿的习惯始终没有改变。1985年5月上旬,我欣喜地收到了一本红彤彤的《平凉报》通讯员证书。那年我才25岁,正是人生中最年富力强的时期。这本《平凉报》通讯员证弥足珍贵,它一直激励着我向《平凉报》写稿投稿。40年来,我的工作多次变动,也多次迁徙搬家,但《平凉报》通讯员证书至今仍完好无损地保存着。

  1993年5月初,我调到甘肃省农垦总公司平凉农垦公司办公室工作。随着工作性质的变化,机关工作下基层较少,所写的新闻稿件主要投送给了农垦系统的报刊,但给《平凉报》写稿投稿却始终没有中断。

  1995年2月5日,是泾川县中街小学开学的日子。我女儿和儿子的学籍刚从灵台县境内的国营万宝川农场职工子弟学校,转移到泾川县中街小学。当天上午,我带着女儿和儿子去学校报名,在学校教导处办理新生入学登记手续后,找到了四年级学生报名处。那是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办公室,四年级4个班级的8位老师围着仅有的4套办公桌椅,挤作一团忙碌着,老师、家长、学生将房间拥挤得水泄不通。为了给学生腾出地方,我女儿、儿子所在班级的两位老师,干脆将椅子塞进办公桌下站着工作。我从一位副校长那里了解到,由于校舍紧张,这8位老师搞教研活动和办公,一直挤在这个狭小空间里,其他年级的情况也是如此。于是,我写了一封《泾川县中街小学教学条件亟待改善》的稿件,1995年3月14日发表在《平凉报》“读者来信”专栏里。

  该文见报后,时任泾川县人民政府县长史文印批示有关部门,尽快调查核实。县政府办公室3月23日向《平凉报》社报送了调查报告。报告在介绍中街小学基本情况的同时,表明了泾川县政府的态度:决定年内筹集20万元,修建一栋教学楼,逐步改善中街小学的教学条件。《平凉报》4月18日在“读者来信”专版开设了“公开催办”专栏,刊发了题为《致读者》的公开信,在“回音壁”版块发表了泾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的调查报告。真是没有想到,10个月后的1995年12月26日,“读者来信”专栏刊发了泾川县中街小学朱双银的《泾川县中街小学教学条件得到改善》的来信,反馈道新建的一栋教学楼已在“教师节交付使用,校舍紧张的问题得到缓解,本学期学校将语文、数学教研组分开,由8人一间改为4人一间,宽敞多了”。

  一个基层通讯员的“鼓与呼”,在《平凉报》的催办助推下,在泾川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当年就为泾川县中街小学修建了一栋教学楼,改善了他们的教学条件,《平凉报》舆论监督的作用如此巨大,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泾川县一位副县长曾在一个公开场合,调侃平凉农垦公司党委书记说“你们办公室王主任厉害呀!我一个主管教育的副县长感到头疼的中街小学校舍难题,没想到他写给《平凉报》的一封‘读者来信’,就帮助我们解决了”。

  1996年元旦,《平凉报》更名为《平凉日报》,改版扩容后的报纸版面令人耳目一新,报纸文风朴实无华,稿件内容图文并茂,专栏命名富有特色,栏目编排布局得当,线条运用美观流畅,办报方针与时俱进,党媒喉舌勇于担当。此后,我更加喜爱《平凉日报》了。由于各方面原因,1997年2月,我向单位申请停薪留职,外出打工,自谋职业,中断了订阅《平凉日报》,外出时我带了一些《平凉日报》,在火车上、轮船上或工作之余,时常翻阅学习。《平凉日报》有了电子版之后,我就在电脑上收藏网址,抽空浏览阅报学习。外出打工期间,10年时间辗转海南、北京、上海三地,每次回乡探亲,我都会专门到车站、街道、广场找阅报栏,仔细阅读《平凉日报》的各个版面。2007年3月回到原单位办公室工作后,我当年就订阅了《平凉日报》。后来,担任万宝川农场场长、张老寺农场党委书记时,在每年的报刊征订中,我都会安排单位、领导和职工必须订阅《平凉日报》,并要求管理人员在《平凉日报》上学理论、学知识、学经验、学写作,订报读报,学报用报,武装头脑,指导工作。

  退休之后,暂居上海,含饴弄孙,颐养天年。我每天依旧坚持阅读《平凉日报》数字报,及时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平凉日报》及“泾水”副刊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些文章,总能勾引起我这个老“通讯员”,对和我结下不解之缘的这份报纸最深情的怀念,我也衷心地为她喝彩,为她“点赞”。

  《平凉日报》四十年,良师益友到永远。征文述说二三事,祈愿故事仍续延。

  作者简介:王忠和,甘肃灵台县人,生于1959年11月。1985年5月被《平凉报》聘为通讯员。曾任甘肃农垦国有万宝川农场场长、张老寺农场党委书记、平凉农业总场副场长,甘肃省农垦集团农垦志编纂办公室副主任。2019年12月退休。有百余篇新闻和文学作品在《平凉日报》《甘肃日报》《农民日报》等报刊登载;曾参与《甘肃省志》第二轮修志工作,编纂完成《甘肃省志·农垦志(1989-2010)》。

手机扫描打开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