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这里发言,非常荣幸,也由衷地感谢组织多年来对我的培养以及同志们对我的信任、支持和帮助。面对“优秀共产党员”这一殊荣,我除了激动更多的是忐忑。在从事新闻工作的17年里,我的记者、编辑同事们冲在一线,真情讲述平凉故事,他们默默无闻而又熠熠生辉,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深知工作中,既要做思想上的先锋,又要做行动上的表率。这些年,我紧扣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等主题,带头深入城乡基层一线采访,践行“四力”,用镜头和文字记录平凉这块热土的日新月异,采写的《幸福家庭的“幸福密码”》《奋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等反映社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的报道,被《人民日报》《甘肃日报》客户端等中、省媒体关注转载,起到了宣传平凉的良好效果。采写的《农村食品安全谁来监管》《“引燕归巢”赋能乡村振兴》等50余篇通讯、言论稿件分别荣获甘肃省、中国地市报新闻二、三等奖。
由于工作需要,我经常在编辑岗位和记者岗位切换。作为《平凉日报》一版时政版编辑,责任重大,这个责任不仅仅是白天8小时工作时间的浏览稿件、选稿、改稿,夜晚更有重任。因为很多重要时政新闻稿件都是当天采写、当天发稿,从采写到审核定稿,基本都在每晚10点以后。而我们编辑的夜班生活晚上8点就开始了。这时,对很多人来说,正是夜生活的兴奋期。而夜班编辑则告别家人、屏蔽喧嚣,在灯下统筹规划、字斟句酌,从华灯初上到岗,在凌晨微光离开,度过一个个忙碌的夜晚。
至今,我已经上了2000多个夜班,在这上千个夜班里,我牢记“极端负责”这4个字,也深刻体会到“为他人作嫁衣裳”这句话的含义,大到政治把关、理论观点、思维逻辑,小到遣词造句、标点符号,都奔着“事虽小,不为不成”的态度,守好报纸每一道关。披星戴月,三餐无序,要说不辛苦那一定是假的。
长期颠倒的生物钟,高压力的工作导致我和很多同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职业病。新闻人常说,做新闻是要有些情怀的。相应地,做编辑更是如此,编辑的贡献和劳动在报纸出版后往往不易显现,正如建筑物中的钢筋,在使劲但不露面。所以,不真心喜欢这个岗位,不具有奉献精神,是很难真正融入编辑工作的。从事编辑60年的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能在胸中存读众,孜孜矻矻味弥甘。”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党报编辑坚定的新闻理想、强烈的社会责任。
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报纸作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代表面临严峻挑战。很欣慰,自己依然和平凉日报这些可爱的同事们一起默默坚守,用我们的平静从容与责任,在辛苦中感受职责,在版面上守望道义,精益求精,让报纸成为新媒体时代读者的一种精致阅读体验。
成绩属于过去,我将以此次获奖为新起点,始终牢记职责使命,扎根群众、融入群众,用实际行动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让“党员”这一光荣称号在自己身上持续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