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7日

凝心铸魂强根基 团结奋进新征程

——奋力谱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灵台实践新篇章
中共灵台县委书记 王度林

综合  2024年07月27日   来源:

  灵台县有回、藏、满、苗等19个少数民族,分布在9个乡镇22个行政村,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灵台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融入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一廊一区一带”创建大局,持续深化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大力实施党建统领促进民族大团结、经济转型带动民族大发展、文化交流推动民族大融合“三大工程”,扎实开展能力提升、文化浸润、典型引领、帮扶解困、权益保障、平安建设“六大行动”,持续巩固全县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坚持党的领导,切实筑牢思想根基。落实主体责任,完善工作机制,不断夯实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将民族工作放在全县大统战工作格局中一体谋划、统一部署,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健全责任机制。充分发挥县委统战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作用,细化各成员单位职责清单,完善各个部门间沟通协调的合作程序和方式,优化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机制,推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共建合作平台、共同开展活动,合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强化思想引领。着力抓好“石榴籽”教育工程、“百场万人”大宣讲、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三项计划”等工作,引导全县各族群众不断夯实“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思想根基。

  二、增进文化认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加强教育引导。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深入开展“八进”活动,持续深化正确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干部群众心灵深处。丰富文化供给。深度挖掘古商周文化、皇甫谧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人文资源,依托灵台工委纪念馆、灵台博物馆、皇甫谧文化园等平台,推动建设一批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街区、示范长廊、主题广场和教育基地。组织开展“结对子”“手拉手”“一家亲”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推动全县各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交融。深化文明创建。融合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围绕传播现代文明理念和行为方式,持续推进“三评三树”“灵台好人”“道德模范”“美丽庭院”等创评活动,引导各族群众移风易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三、突出守正创新,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创新推进“学校+”模式。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学校活动,成立青少年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石榴花开成长路·争做时代好队员”民族团结主题队会、“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征文、“民族团结一家亲·童心共筑中国梦”红色轻骑兵研学等活动,促进各族青少年相互理解尊重、相互欣赏包容、相互学习帮助,不断筑牢思政教育主阵地。深入推进“旅游+”模式。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活动为抓手,深入挖掘灵台工委纪念馆、星火乡高永祥红色教育基地等县域内景区、景点中蕴含的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内容,把民族团结进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融入旅游服务中,生动表达中华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台镇、独店镇、新开乡、梁原乡等民族聚居地区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旅游文化特色村社,引导村民开办农家乐、展示特色美食,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探索推进“社会+”模式。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用足用好国省政策机遇,实施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大力推行社区化服务管理,持续深化农村党建“五联”模式,努力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健全完善县城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加快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信息互通、人员互动、衔接互补、共同负责的工作格局,逐步实现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四、聚焦第一要务,共创幸福美好生活。坚持以发展成果促进民族团结,以民族团结保障高质量发展。发展产业促增收。立足民族村社群众产业基础和种养习惯,大力支持少数民族群众养畜贩畜、特色种植、经商务工。持之以恒推动牛、果、菜、中医中药等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积极支持民族村社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持续加大就近就便劳务输转力度,确保村村有增收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不断夯实群众增收基础。改善条件夯基础。深入实施和美乡村建设工程,启动实施“农村住房提升三年行动”,持续抓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纵深推进脚底下的幸福全民共建行动和幸福夕阳留守老人关爱行动,聚力抓建一批省市县级乡村建设示范村,持续改善民族村社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共治共享聚合力。以开展主动创安主动创稳为抓手,深入推进“法治灵台”“平安灵台”建设,持续深化“逢四说事”“五星创评”“三评三树”等基层治理模式,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参与社区自我管理和基层民主建设,广泛凝聚共建共治共融合力。

手机扫描打开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