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胥富春
受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和切变线共同影响,7月22日至24日,我市出现区域性大暴雨,崇信、灵台局地特大暴雨。截至24日16时,全市城区过程累计降水量达66.2至270.5毫米,崇信县新窑林场附近为全市最高,达367.7毫米。面对严峻的汛情,全市上下步调一致、积极应对,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有力保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打赢了一场防汛攻坚战。
科学指挥 拧紧防御全链条
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应对本轮强降雨的安排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高度重视、提前研判、周密部署,迅速传达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要求,作出详细安排。22日下午,市政府主要领导调研市应急调度指挥中心运行,并深入崆峒区现场督查防汛减灾措施落实情况。市防汛指挥部第一时间发出防范工作通知,22日11时启动市级防汛抗洪Ⅳ级应急响应。各县(市、区)层层落实防汛责任,组织“四级包抓”责任人下沉一线。泾川、崇信启动防汛抗洪Ⅲ级应急响应,崆峒、华亭、灵台、庄浪、静宁启动防汛抗洪Ⅳ级应急响应。市水务局启动水务系统洪水防御Ⅱ级响应,市自然资源局启动自然资源系统地质灾害防御Ⅳ级响应,市交通局启动道路交通保障Ⅳ级响应。
7月23日,市委书记王旭在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要求,全市上下要保持高度警醒警惕,加强监测预警,加大巡查检查力度,强化值班值守,备足应急救援和抢险物资,一刻不松做好防汛抗灾各项工作。24日至25日,王旭在华亭市、崇信县、泾川县、静宁县调研防汛救灾及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治工作。她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减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压紧压实责任链条,扎实做好抗灾救灾、灾情核查、灾后恢复等工作,全面排查治理,消除风险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3日上午,市委副书记、市长白振海主持召开会议,贯彻落实全省防汛救灾暨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专题调度部署全市防汛减灾工作。23日下午白振海继续带队深入平凉中心城区,对城区防汛防涝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24日,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白振海强调,要切实绷紧思想之弦、时刻保持战斗状态,杜绝麻痹松懈心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坚决抓好防汛减灾救灾各项工作,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各县(市、区)层层落实防汛责任,组织3901名“四级包抓”责任人下沉一线,巡查值守,提前布控,组织干部群众迅速落实各项防汛措施。
齐心协力 筑牢防汛安全线
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及早研判、精准调度,严格落实预警信息“叫醒叫应”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网格员、灾害信息员和应急第一响应人队伍作用,利用有线广播、高音喇叭、鸣锣吹哨、逐户通知等方式,将预警信息及时传递给乡镇、村组和广大群众。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汛减灾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的紧急通知》,持续开展风险隐患排查。组织巡查责任人对33座水库、86处中型以上淤地坝和河流堤防开展巡查防守,36处涉河涉沟在建工程、6座在建水库落实避险措施。各级防汛指挥机构加强研判、强化指挥、高效运转,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积极应对。
围绕地质灾害防御,派出技术人员296人(次),排查全市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隐患点975处,发现并处置险情隐患3处。
气象部门启动重大气象保障Ⅲ级应急响应,水务、自然资源局、应急等重点部门加强信息共享、即时会商,动态发布短临风险提示,逐小时发布雨量信息,发送短信6.5万余条。(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市应急局每小时向市委市政府报送雨情、灾情等重要信息,同时持续加强对各县(市、区)应急值班值守工作情况调度,23日分两组在崆峒区、华亭市、庄浪县、平凉工业园区(高新区)开展防汛减灾督查检查。结合汛期危险化学品及矿山安全生产规律特点,全面辨识防水、防雷、防潮等风险,排查忌水危险化学品储存安全情况,检查危险化学品生产区和库区排水系统、喷淋冷却系统、储罐区温度压力监测和各类监测报警设备,确保排水系统有效运转。按照防汛要求,23日凌晨对18户煤矿企业落实停产措施,撤离井下人员1675人,16户非煤矿山企业暂时停止生产作业。
交通运输部门开展灾害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对公路高边坡、水毁灾害易发路段以及桥梁隧道等重点部位进行排查,认真组织排查整治公路隐患,共计出动人员317人次,车辆19台,排查公路3983.4公里,桥梁(涵洞)373座,排查发现隐患386处。全市停运客运班线341条。
住建部门充分发挥全市城市防汛应急牵头抓总作用,树牢底线思维,坚持综合施策,深入排查整治,强化应急保障,坚决兜牢城市运行安全底线。22日强降雨发生后,迅速安排10个班组对中心城区柳树街新民中路、南环路南河道、天馨路崆峒大道十字、汽车西站、圆通寺南环路十字等易涝积水隐患点专人现场值守处置,通过提井泄水、沙袋封堵等措施,及时消除城市道路路面积水隐患。对中心城区下穿通道、公园广场等重点部位和新民北路、红泉大酒店北侧、中山街、西寺街、老城墙边缘、甘肃医学院等重点区域实时进行巡查监测。连日来,全市住建领域共组建工作巡查专班23支132人,集中开展37次上街巡查,险情处置,对43处城市内涝点进行排水作业,抢修117处损坏的市政道路和设施。
市水务局充分发挥水旱灾害防御监测预报预警、水工程调度和防汛抗洪技术支撑职能作用,全面进入防汛紧急工作状态,21位市级专家、73名应急抢险队员全天待命,组织召开强降雨防范工作视频会商调度会议4次,印发水旱灾害风险提示1期,联合市气象局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1期、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预警1期。
22日21时30分,在会商研判基础上,将崆峒区、泾川县、崇信县洪水防御升级为Ⅱ级应急响应,派出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组3组,分赴崆峒、泾川、崇信3县(区)指导开展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工作组“上坝上堤”实地查看水库及河道堤防汛情,并针对汭河洪水,现场指导水库调度运行,保证了洪水平稳下泄。充分利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预警作用,先后向3477名防汛责任人发布山洪灾害预警信息4.2万余条。
枕戈待旦 做好群众守夜人
坚持关口前移,通过模拟实战演练、储备应急物资、健全队伍机制等措施持续抓牢抓实各项工作。为做好今年防汛工作,全市共落实防汛应急综合救援队伍10支630人、行业应急救援队伍17支770人,其余应急救援队伍145支6000余人。
市消防救援支队依托城区队站成立54人的抗洪救灾跨区域增援队伍,各县(市、区)分别组建不少于10人的抗洪抢险突击队,形成市县两级快速专业响应力量,全市共接到排涝及人员求助警情21起。
各级开展防汛演练425场次,参加演练人员19536人;开展防汛培训186场次,培训人员13167人。开展防汛抗旱物资实物储备和协议储备工作,共储备袋类23万条、救生器材6347件套、抢险机具5239台套、排水设备1096台套。
各级党委政府、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全面在岗值守,持续开展巡查调度,严格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消防等应急救援队伍保持应急备勤状态,应急队伍、物资准备到位。电力、通信企业加强设备运行安全管理,落实灾害预防措施,全力保障电力、通信安全。全市供电、供气、供水正常运行。
7月25日,甘肃省气象局通报称,22日至24日期间,甘肃多地遭遇了今年最强烈的降水过程,其综合强度被评估为特强等级,是自1961年以来最为严重的区域性暴雨事件。这次暴雨我市累积降水量巨大、降水强度高且集中于特定区域,因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叠加效应强达历史极值,共造成59049人受灾,紧急避险转移人口4012人。由于组织有力,抢险及时,全市未造成人员伤亡,防汛抢险工作受到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