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4日

抗战烽火中的《平凉青年》

文史  2025年08月04日   来源:

  □王文元

 

  昔日不为人所看重的油印报刊,在近百年之后,已经成为见证甘肃平凉青年抗日激情的珍稀文物。这份油印刊物,就是新近发现的珍稀抗战文物《平凉青年》。

  《平凉青年》创刊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油印发行,由平凉青年旬刊社组织出版的,社址在望台巷26号,新发现这一份为第十期。从质地品相上看,这份油印刊物,比较简陋,纸似乎是普通农村土纸。所幸保存得很完整。

  尽管物质条件很简陋,但所展现的抗战热情却很高。刊物第一版,右侧第一栏为竖式报头。其最上方是刊头,为双勾隶书竖写“青年”二字,在青年二字上方,则是横写的小字“平凉”二字。接下来,是出版日期1940年4月1日。然后是出版社址:望台巷26号。再下来是约稿信息,即《征稿简约》。《征稿简约》信息比较简单,只有三条:

  1、本刊欢迎投稿;2、论青年问题,抗战文艺均可;3、本社有删改权。

  此外,在报尾还有特约撰稿人名单。其中后来任甘肃省会警察局局长郭庄。

  刊登的文章有《领袖言行》《现阶段教育的意义和使命》《青年问题》《如何才能抗战建国成功》《春》……

  抗战时期,日军不仅重点轰炸了甘肃省会兰州。同时,对兰州周围的平凉、武威、天水进行空袭。1939年10月30日,平凉县县长孙振邦给省政府的电报,其中记录日寇轰炸平凉后的惨状。这份电报全称为《平凉县县长孙振邦就平凉遭日机轰炸事给省政府的快邮代电》。

  10月30日这天,日寇轰炸机先后两次袭击平凉。当日上午十点十分,第一波轰炸机12架袭击平凉,投掷各类炸弹140多枚。此次轰炸,日寇的主要轰炸目标是平凉飞机场。他们先重点突袭平凉飞机场,投掷炸弹70多枚。然后,重点轰炸平凉城内的政府机关和学校。

  其中,平凉县政府是日寇第一轰炸目标,县政府内及周边,遭十余枚炸弹袭击。4枚炸弹落在县政府内。1枚炸弹距离县政府防空洞,仅仅有两丈远。有一枚炸弹落在县政府的另一个防空壕附近,1名犯人死亡,5名犯人轻伤。县政府后门,也未能幸免,炸弹击中防空壕,6人遇难。平凉北门,日机投下9枚炸弹,部分炸弹击中一个防空洞,洞内躲避的四人,被倒塌的防空洞埋压死难。

  日寇第一波轰炸,投掷炸弹140多枚,城内及北门外投弹六十四枚,十二人遇难,6人受伤。

  日机轰炸后,人们放松了警惕。谁知,日寇的第二波轰炸来得更猛。上午十一点四十五分,日寇的第二波轰炸机来了。这一波,日寇出动13架轰炸机。平凉飞机场,依旧是日寇的首要目标。

  日寇轰炸机在平凉飞机场投掷炸弹80枚。机场人员猝不及防,8人遇难,轻重伤员5人。随后,日寇轰炸机在平凉宝塔城附近投弹数枚,伤3人。

  日寇先后两次空袭,日寇共投弹210余枚,16人遇难,14人受伤,126间房屋被炸毁。幸运的是,当时平凉最为繁华的东关一带幸免。

  电文中说:“保安队分队长王治安指挥避难人民奋不顾身,竟在壕内被压殉难,情殊可悯,胆勇可嘉。”

  平凉中学也遭遇日寇炸弹袭击。5枚炸弹落在校园内,炸毁房屋4间。由于学生疏散的及时,没有人员受伤。或许就是平凉中学的学生在此背景下,创办了这份油印刊物《平凉青年》宣传抗战。

  地处六盘山东麓的平凉,踞泾河上游,为陕甘宁交汇几何中心“金三角”,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是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日寇轰炸平凉显然是为了阻断交通,同时摧毁平凉交易的大宗皮毛等物资。

  当时,平凉的文化氛围极其浓厚,因处在交通要道,且直通西安,有一定的革命基础,冯玉祥的西北军等曾在这里出版刊物杂志。全省最早的红色报纸也诞生于平凉——

  1926年10月,冯玉祥国民军联军进驻平凉,中共北方区执委领导下的国民军联军总政治部副部长(后为部长)的共产党员刘伯坚,与吴天长、冀明信等随军到达平凉。12月,吴天长、冀明信按照刘伯坚的指示,以国民军和国民党名义在平凉创办《新陇民报》,社址设在西大街万寿宫(今市总工会址),吴天长任社长,冀明信任总编辑,吸收省立二中(今平凉一中)学生韩庄、刘培华等任编辑、记者。该报是以国民军和国民党名义创办的,报纸初为油印,八开一版,间日刊。这不仅是平凉历史上最早的报纸,也是共产党在甘肃最早创办的报纸。

  可以说,这份抗战时期的珍稀油印刊物《平凉青年》,见证了甘肃青年的抗战岁月!

手机扫描打开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