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爱兄 郭娜
立秋刚过,暑气渐敛,静宁县的暑假已悄然过半,孩子们的假期却因一场场关爱活动,收获着别样精彩。县妇联、司法、教育、文旅等部门联动发力,召集“爱心妈妈”、检察官、教师、大学生等多方力量,从安全守护到研学拓展,从文化浸润到困境帮扶,用40余场接地气、有温度的活动,为孩子们织密了一张成长守护网。
研学“涨知识”,田间校园皆课堂。20多个孩子跟着“爱心妈妈”钻进林间玩“丛林探险”,在嬉笑中认识草木;走进苹果展馆,盯着育苗温室里的幼苗,听讲解员说清苹果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连病虫害防治的技巧都记在了小本子上。“静宁苹果能卖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我现在知道为啥爸妈总说要好好读书了。”小男孩李宇轩的话里满是认真。
城川镇大寨小学的教室里更热闹——170名留守儿童迎来“苹果百花园公益夏令营”。志愿者用动画片讲AI原理,教孩子们用简单编程让机器人跳舞。“我以后要造会摘苹果的机器人!”10岁留守女孩王婷举着手,眼里闪着光,这堂AI“启蒙课”在她心里播下了科技的种子。
文化“润童心”,传统与童趣撞出火花。静宁博物馆“衣冠华夏 文脉相承”手绘文物T恤秀上,孩子们握着彩笔在白T恤上画青铜器、描彩陶,一件件作品成了“行走的文物展”;亲手缝制的香囊散出淡淡药香时,他们明白“这是祖先传下来的智慧”。图书馆里,“诗韵传情,你比我猜”互动赛正酣,孩子们在比划与欢笑中,把诗词的韵律悄悄刻进心里,也增进了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帮扶“暖人心”,点滴关爱照亮成长路。县妇联持续通过“家家幸福一元捐”公益项目,为困境儿童发放救助金,今年已帮助20余名孩子解决了学费、文具等实际困难。“爱心妈妈赋能培训班”上,30多位“妈妈”学沟通技巧、练心理疏导,还为14周岁以上女童送上生理卫生用品和贴心陪伴。“以前只会给孩子塞钱,现在知道要多陪她说说话。”一位“爱心妈妈”的话,道出了关爱方式的悄然转变。
近年来,静宁县持续完善留守、困境儿童“1+N”结对模式,643名“爱心妈妈”实现全覆盖结对和常态化关爱。2025年,依托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儿童之家等阵地,已走访关爱儿童100余人,举办家庭教育讲座80余场。“接下来,我们会在社区开红色故事宣讲、法治小课堂,让孩子们的成长路上总有‘引路人’。”县妇联负责人樊瑞琴说。
这个夏天,静宁的孩子们收获的不只是欢声笑语,更是扎根心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