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5日

张勤德:躬耕乡野不忘读写

石凌

读书  2024年08月05日   来源:

  张勤德常年在土地上劳作,他的背早早驼了,他的双手、膝盖因劳作与风湿有些变形……就是这样一位朴实厚道的农民,却是一个以知识分子的高标严格要求自己的书生。张勤德的作品也充满了思辨色彩,长期与圣贤先哲对话,他对历史文化有着超越一般人的通透认识。

  张勤德学生时代赶上困难时期,1975年他高中毕业回到土地,在一次放羊时遇见同伴捧着一本破旧的莎士比亚戏剧在读,他央求人家借给他一读。借到书后,他连夜在煤油灯下阅读,从此爱上了莎士比亚的作品。1977年恢复高考后,张勤德报名参加,尽管成绩十分优异,却因家庭成分限制上不了大学。1979年,他了解到莎士比亚作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他怀揣着家里卖鸡蛋的几元钱,步行60多里路去县城新华书店购买,但那套书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他只能空手而归。失望之余,他想到《人民文学》杂志的主编严文井,立即给严先生写了一封信,信中夹了3元钱,央求严先生给他买书寄来。过了不久,他果真收到了严文井寄来的《哈姆雷特》等莎翁作品,随书寄来一封信,信中把他的3元钱退了回来。

  有了严文井先生的鼓励,张勤德每天从地里回来后总要如饥似渴地读一阵书,英雄传记、经典形象、历史故事、箴言警句……都曾给他以力量。为了养家,他不得不在街道摆地摊维持生计,挣点小钱,他总是省吃俭用去买书。如今,他的家里到处都是书,《莎士比亚全集》《中国农民调查》《帝国的终结》《费城风云》《光荣与梦想》《我与地坛》及余杰作品集、张鸣的杂文、王小波的随笔……张勤德特别推崇索尔仁尼琴、乔治.奥威尔、杨显惠、王小波等敢于揭露现实与历史真相的作家的作品。近代史上,他对蔡元培、胡适极其崇敬,他说正是蔡元培在北大任校长期间不拘一格用人才,梁漱溟、沈从文这些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才有了出头之日,胡适任北大校长期间以海纳百川之胸怀接纳各类知识分子为北大教授,正是有了这两位校长的大胸怀,北大才成为引领现代思潮的摇篮。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过成百上千册书后,张勤德开始了文学创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写的小说、戏剧等在《山西文学》《飞天》《安徽戏剧》等杂志发表。当时《山西文学》主编韩石山、《飞天》编辑张存学都曾给他回过亲笔信。发在《山西文学》上的一篇题为《儿子的学费》的文章被一位名叫小林的日本汉学家译成日文,发表在日本一家文学杂志上。后因家庭变故,张勤德被迫中断写作十多年。张勤德的随笔文风老辣、苍劲,笔笔如刀,或剥开历史与现实伪饰让人看见真相,或颂扬为民请命为国尽瘁的英雄人物,或抒写对经典艺术的独特理解……张勤德虽远离庙堂,他的文章却有着传统士大夫的忧患意识,他经常对传统文化的痼疾进行着深刻的批判,对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暴君进行着有力地鞭挞。张勤德哀悼亡妻的祭文《半世风雨思贤妻》堪比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句句泣血,既抒发了对妻子的深切怀念,也总结出了婚姻的真谛。他的散文《鞋的记忆》堪称改革开放初期打工农民的血泪史。他为纪念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问世六十周年而作的《永生的蝴蝶》浸透了他对生命对艺术的热爱……

  张勤德说,读书、写作于他而言,是一个人的修行。虽屡屡遭受命运捉弄,毕生躬耕田野自食其力,但读书让他灵魂沉潜,内心踏实。

手机扫描打开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