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曼艺
“看这里,我们再说一遍‘苹果’。”在崆峒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的训练室里,康复治疗师正耐心地引导着5岁的浩浩(化名)进行言语训练。半年前,他因言语障碍几乎无法与人交流,常常独自躲在角落。如今,他能清晰地喊出“老师好”,还能指着玩具说出“小汽车”这样的四字短语。浩浩的母亲站在窗外,眼眶微红:“孩子现在能听懂指令了,上学也不怕了。”这一幕,是崆峒区残联今年推动残疾人康复服务的一个缩影。
今年伊始,崆峒区残联便以提升残疾人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精神康复、儿童康复、辅具适配等多个领域同步发力,力求精准服务、全面覆盖。在精神康复领域,区残联以上年度“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系统”中精神类残疾人康复需求为底数,与各乡镇、街道残联反复细致对接,对救助对象进行二次筛选和严格核定,确保救助对象精准无误。随后依托定点康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精神残疾人提供专业的住院和服药救助服务。截至目前,已成功为439名精神残疾人完成服药救助,发放救助资金151504.2元,实现了精神康复救助“应补尽补”。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的未来。崆峒区残联高度重视残疾儿童康复工作,不仅建立了以乡镇(村)、街道(社区)为基础的残疾儿童筛查机制,确保及时准确掌握辖区内残疾儿童的康复需求,还积极动员有需求且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进入康复定点机构接受专业训练。患有双眼屈光不正的佳佳(化名)便是这项政策的受益者之一。在崆峒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经过4个月的视功能训练与普通幼儿园融合教育,佳佳(化名)的戴镜矫正后视力从最初的0.4提升至0.9,即将于今年9月顺利进入小学就读。据统计,截至目前,区残联已落实资金120.6万元,为全区121名0-17岁残疾儿童开展了系统的康复训练,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残疾儿童康复“应救尽救”的承诺。
在辅具适配方面,崆峒区残联紧盯残疾人康复辅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持续深化“量体裁衣”式辅助器具适配服务。工作人员深入了解每一位残疾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从轮椅、护理床到助听器、盲杖,再到假肢、矫形器装配,力求为每一位有需要的残疾人提供最适合的辅助器具。今年以来,已为543名残疾人适配各类辅助器具530台(件),成功为7名残疾人装配假肢7例,为6名残疾人装配矫形器,辅具适配率高达98.93%,切实满足了不同残疾类别、不同年龄段残疾人的多样化需求,有效解决了他们在出行、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生活。
从精神救助到儿童训练,从辅具配发到政策普及,每一项工作都透着温情。区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服务,让更多残疾人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