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小凤
“哞、哞……”晨光初洒崆峒区大寨乡,牛的低鸣与林间风声应和,交织成一曲乡村晨歌。
走进平凉红牛大寨乡畜牧产业园,现代化牛棚整齐排开、宽敞明亮,一头头膘肥体壮的平凉红牛正悠闲地享受美食,吴春刚穿梭其间查看牛群吃草的情况。“现在养牛可比以前轻松多了!”吴春刚感慨道,乘着东西部协作帮扶的东风,现代化养殖技术让他成为新农人。
十年前,吴春刚曾是一名都市职场精英,后来他毅然告别繁华的上海,怀着赤子之心返乡创业,跟着父亲养起了平凉红牛。有的乡亲们认为,他好不容易跳出“农门”,又回来当农民有点丢人。“刚回来时心里还是有落差,但是我很快调整自己的心态,希望自己能在忙碌中实现个人成长。”吴春刚回忆道。
“既然选择了返乡创业,就要干出点样子。”那时,吴春刚时常这样鼓励自己。凭借一股钻劲和韧劲,他从零开始学习养殖技术,掌握了牛羊防疫、疾病治疗等知识,考取了乡村兽医资格,还牵头成立了种养殖合作社和养殖家庭农场,流转土地种植饲草,购置农机设备,实现了养殖的规模化、机械化。
2019年,吴春刚被选举为马营子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他首先从加强党组织建设入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注重从青年农民、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培养政治素质高、带富能力强的党员队伍,为村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危房改造资金申请、养殖合作社担保贷款、电商培训课堂……马营子村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一系列组合拳接连打出,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党建+产业+服务”的发展新路子。
2021年,大寨乡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在马营子、雷神、雨林3个村联合成立雷雨马党总支,吴春刚任党总支书记。他带领党总支一班人,根据群众集中居住的特征,三村联建了雷雨马综合服务及康养中心,开设了村卫生室、“长者餐厅”“小课桌”、文化活动室等多个功能室,让村民享受到了丰富多元的公共服务。
现在,雷雨马党总支已成为引领当地发展的坚强核心,马营子村更是变成了团结奋进、安居乐业的先进村。全区首家三村联办的村级企业——雷雨马乡村发展有限公司正式落地,运营的窑洞养殖“红色牧场”项目,现已带动雷神庙、雨林、马营子、赵塬4个村集体经济年增收5万元以上。此外,平凉红牛大寨乡畜牧产业园500头红牛小区,带动附近村集体经济增收14万元以上,吸纳了周边脱贫户、特殊困难群体及闲余劳动力230余人就近务工增收。去年,马营子村集体收入突破20万元大关,为乡村振兴和民生福祉提升筑牢了经济基础。
“我们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党群联动方式,共建共享暖民心,凝聚了乡村振兴发展合力。更重要的是要稳步推动产业振兴,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切实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指数。”走一步,看十步,吴春刚不断地思考学习,他深知,产业振兴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2023年,大寨乡建设畜牧产业示范基地,发展窑洞养牛。他抢抓机遇,租赁了18个窑洞,利用平凉红牛产业链贷款100万元,将养殖数量扩大到110头,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养牛大户。2024年,吴春刚的养殖事业再上新台阶。他主动承担起了大寨乡畜牧产业园500头养殖场的运营工作,一个规模化的养殖场在他的精心管理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他采用先进的TMR全日粮混合系统,通过“线下展销+线上直播”的创新模式,将平凉红牛肉送上了全国餐桌。“我和乡亲们抱团取暖,一起往前走,才能把我们的红牛产业越做越大。”吴春刚告诉记者,会经常举办一些培训和乡亲们一起学习养殖知识,同时提供一些市场信息。
看着吴春刚养牛效益不错,村民们纷纷加入到养牛队伍中来,短短几年时间,大寨乡的肉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好几个村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养牛专业村。
高塬村村民马胜利便是受益者之一,也是乡上的养牛大户。“我和吴支书认识时间比较长,一有机会他就动员我学习现代化养殖技术,扩大养殖规模。扩大养殖规模后,不管是养殖品种,还是饲养方法,吴支书都给我提供帮助。你看我这里有日粮制备机、撒料车、装载机,每天能省不少事。”马胜利说,跟上吴春刚走,感觉挺值得、很划算,有经济效益。
如今,平凉红牛大寨畜牧产业园已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吴春刚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牛专家”,越来越多的乡亲们通过养牛走上了致富路。
作为村支书,吴春刚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