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3日

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

□李玉成

副刊  2024年05月13日   来源:

  那是好多年前的一个夏日午后,我还在上电大,一个同学拿来一张《平凉报》,他说我的一篇文章发表了,嚷嚷着让我请客,于是我便买了几个西瓜,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边吃着西瓜一边抢着看我的“大作”,其实在同学眼中的“大作”只是一篇七八百字的“豆腐块”,文章现在看来也很稚嫩,可对于我这个文学青年而言那种第一次发表作品的喜悦真是难以言表,过了不久,我的一个同学的一首诗也在《平凉日报》上发表了,这首诗也只有短短的七八句,就是这样的一首小诗,因为公开发表,我的同学说他高兴得一夜没有睡好觉。我之所以说这件小事,就是告诉大家,在当时那个年代,和我一样的文学青年在实现文学梦的起步阶段,都是《平凉日报》“泾水”副刊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他们张开了飞翔的翅膀。

  眨眼之间,平凉日报的“泾水”副刊迎来了1500期,1000期的时候,我和当时的副刊编辑李利军把所有在“泾水”发表的散文精选300多篇共计四十万字交由兰大出版社出版,据我们粗略统计,“泾水”副刊走过1000期发展历程的时候,累计发表了大约3000多篇散文、诗歌、杂文等文艺类作品,而这些作品绝大多数是平凉本地作者的,也就是说平凉日报的“泾水”副刊在培养扶持本地文艺作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个党报的新闻工作者,我自豪我曾经是“泾水”副刊的一名编辑,因为“泾水”是我们的一张靓丽的名片,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平凉崆峒山笔记》《柳湖》就是在“泾水”发表的,还有梁衡、马步升、彭金山、单正平、和谷等知名作家、学者也都给“泾水”增辉添彩,翻开“泾水”的合订本,一大批作者都是从“泾水”开始“启航”,有好些作者还珍藏着“泾水”的剪贴本,他们把在“泾水”上发表的自己认为不错的文章通过剪贴本的形式保存了下来,其实他们保存的不仅仅是作品本身,更是对“泾水”的喜爱之情。

  在副刊部工作的那几年,日子充实且快乐,坐在办公室里拆阅来自四面八方的业余作者的稿件,精选出可以发表的稿子,然后静下心来认真地改稿,打电话和作者交流,这些稿件大多是平凉各县区的,也有外地作者的,每当发现一篇优秀的稿件,那种高兴的心情也是局外人难以理解的。也有一些作者亲自送稿子来,记得那时候作者和编辑之间关系非常融洽,一些县区的作者到副刊部来,郭宪章老师不但和作者面对面亲切交流,到饭点了还会叫作者去他家里吃饭,我曾经是一个业余作者的时候,也到郭老师家里吃过饭,还有宋凌云老师,对业余作者都非常热情,受前辈的影响,我从事副刊编辑工作后,也和不少作者成了朋友,我们常常在一起交流文学创作的经验,那时候也常常组织活动,纪实散文征文,诗歌大赛等等,有一年还搞了一个重点作者座谈会,就平凉文学创作的现状及如何发展大家展开讨论,“泾水”副刊连续刊发几十篇讨论文章,在当时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不经意间泾水副刊已经1500期了,作为一个报人,我自豪我曾经是“泾水”的编辑,虽然编辑工作是辛苦的,有时候为了改一篇稿子,要“耗费”几个小时,其目的就在于让更多的文学爱好者的作品见诸报端,为他人作嫁衣,“泾水”的编辑无怨无悔,我的同仁有的已经故去,有的垂垂老矣,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那就是让每一个有文学梦的作者在“泾水”里泛起一簇簇浪花,实现他们的梦想。耕耘好“泾水”,滋润好新苗,让他们茁壮成长,是我们所有“泾水”编辑共同的想法。几十年过去了,看着从“泾水”起步的业余作者有些成了作家,诗人,有些成了研究地方文化的学者,聚在一起,大家谈起“泾水”,都一致认为“泾水”副刊是他们放飞梦想的“始发地”,“泾水”也是名副其实的平凉文学爱好者的精神家园,作为编辑,能得到作者这样的肯定,我也感觉很欣慰,祝愿我们的“泾水”副刊越办越好。

泾水 第1500期

手机扫描打开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