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泾渭分明”中的泾河流经平凉境内。从庄子的《秋水》,柳宗元的《乐府杂曲·鼓吹铙歌·泾水黄》里可以看出,在古代,这条古老的河流水势很大,可载舟,能掀翻巨石。如今,泾河的波涛被岁月削薄,水流变浅、河道变窄了,自然也失去了从前那种波涛汹涌的气势。值得庆幸的是,从岁月深处流来的泾河,虽举步维艰,并未断流,仍然在以越来越稀缺的乳汁,哺育着沿岸的草木与庄稼,就像一位长年累月操劳的母亲,在贫病交加情况下,仍然在抚育着家里众多的孩子,看着令人心疼。
在1984年复刊的《平凉日报》及其一个“金牌栏目”文学副刊,之所以取名“泾水”,既是为体现地域特色,也担负有“灌溉”之意义。40年来,它以其涓涓细流,浇灌、滋养了许许多多文学“苗子”,成全了他们的文学之梦,有的写作者从这里出发,走出平凉,走出甘肃乃至全国,成为一棵引人瞩目的大树。有的文学爱好者,因为坚持写作,改变了命运,走上仕途。而有很多读者,因有“泾水”滋润心田,内心也变得日益丰盈,感觉到充实和快乐。因此,可以说,长期以来,“泾水”文学副刊一直在担负着维护平凉文学生态的重任,平凉文艺、文化事业能有今天的繁荣与发展,与这块阵地的坚守是分不开的,正因为有它持续不断地输入“水源”,供给文学人才“苗子”,才使平凉文学的大花园呈现出勃勃生机。
从读者成为《平凉日报》编辑,是命运对我的眷顾与垂怜,是报社原总编茹坚、江冠洲先生对我提携、栽培的结果。当我有幸成为“泾水”的一滴水珠,是心怀感激从事这份神圣的编辑工作的,因此,从不敢马虎大意,总是认真对待每一篇来稿,对于有修改基础的诗文,我会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进行修改完善,把它们发表出来。因为我也走过一段漫长的初学者之路,有过摸索的艰辛,徘徊的苦闷,因此非常理解初学投稿者想让尚显稚嫩的文字变成铅字的心情,乐于在满足他们发表处女作心愿的同时,也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和信心,从而能够在文学这条坎途坚持走下去。
时间过得真快,《平凉日报》已走过40年风雨历程,在“泾水”出刊第1500期之际,我也刚刚退休,正是与它挥别的时候! 回顾与“泾水”朝夕相伴的20年时光,有几多艰辛、清苦,也有更多欣慰——我因把宝贵的一段年华,许多心血与汗水融入“泾水”里,我的人生之书便也写进许多生动、充实的内容,值得自己铭记与怀想,因为这是一段奋斗之路,也是一段流金岁月。
祝福“泾水”像我们的母亲河一样奔流不息,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