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

02版:综合

03版:副刊

04版:聚焦

创新驱动聚链成势 “智绘”产业赋能升级

——我市智能制造产业链稳步发展

平凉日报      2025年08月25日     

 

  □本报记者 张成龙

 

  夏日的平凉大地,智能制造的热潮涌动不息。在崆峒区的海螺水泥生产车间,智能控制系统正精准调控着每一道生产工序,数据大屏上实时跳动的参数勾勒出绿色工厂的智慧脉络;泾川县中小企业孵化园内,加银机电的微型马达生产线高速运转,一只只精密零件从这里走向全国市场;庄浪县墨方渔具的直播间里,主播正通过数智平台与全国钓友互动,手绑子线的精湛工艺引来阵阵点赞……

  今年上半年,我市智能制造产业链紧扣“三区一城市”建设目标,以“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为主线,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市工信局相关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智能制造产业链完成产值25.5亿元,同比增长10.5%,新增链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户,规上企业总数达48户,链上企业突破70户,一幅“智”造引领、“链”接未来的产业画卷正徐徐展开。

 

  项目引擎轰鸣:

  从蓝图到实景的跨越

 

  走进崇信工业集中区,甘肃雨森年产36万吨高档生活用纸项目的生产车间里,卷纸、抽纸等产品正通过自动化流水线完成加工、包装,一派繁忙景象。“一期项目已建成14条后加工生产线,累计生产各类生活用纸1800吨,销往陕甘宁新等西北地区,带动230多人就业。”雨森公司副经理王帅指着满负荷运转的设备介绍道。这个总投资45亿元的重大项目,正按计划稳步推进,未来将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纸制品生产基地。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上半年,我市建立智能制造重点项目库,对25个产业链项目实施清单化管理,其中续建项目13项、新建项目12项,计划完成投资11.9亿元,实际完成投资6.07亿元,一个个项目的落地生根为产业链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泾川县,中辉利拓年产5万吨全生物可降解塑料制品生产线项目的1号厂房内,18条农用地膜生产线正有序运转,月产量可达2000吨。“我们采用全生物可降解材料,产品废弃后能在自然环境中完全降解,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企业负责人介绍,项目全面建成后年产值将达2亿元,为绿色制造再添新力量。

  从雨森新材料高档生活用纸(一期)、三力明环保包装袋生产线的建成投产,到齐赞食品年产5万吨肉制品、豪斯特(静宁)汽车座椅头枕及扶手项目的加速建设,平凉大地上,项目建设的“热度”持续攀升,转化成产业发展的“速度”与“高度”。

  发展如奔棋,落子即有声。一个个重点项目的加速推进,不仅撑起了产业链的“骨架”,更激活了区域经济的“血脉”,为我市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集群效应凸显:

  从单点突破到链式发展

 

  在平凉工业园区,国维淀粉的生产车间里,玉米经过深加工变成洁白的淀粉,这些淀粉又作为原材料,被送往隔壁的甘肃量维生物医药原料绿色制造项目车间,通过生物发酵工艺合成医药中间体。“我们上半年完成产值9.9亿元,围绕玉米淀粉这一核心原料,已吸引量维医药、新仰韶生物等企业落地,形成了‘玉米—淀粉—医药中间体’的产业链条。”国维淀粉负责人介绍。

  这种“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集群发展”的模式,正是我市智能制造产业链发展的生动写照。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