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胥富春
平凉市经济作物种植版图,曾长期以静宁苹果、庄浪马铃薯、华亭核桃等为鲜明标识。这些扎根乡土的传统产业,如同坚实的“压舱石”,撑起了当地农民的“钱袋子”,也奠定了乡村振兴的产业根基。然而,近年来各县市区悄然发生的产业变革,更令人眼前一亮——静宁的万亩马铃薯花开正盛,庄浪的千亩花椒红遍山坡,华亭的红富士苹果压弯枝头。这场打破“一县一业”路径依赖的调整,绝非对传统农业的简单否定,而是各县市区在互学互鉴中探索高效农业的生动实践,其蕴含的创新勇气与务实精神,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宝贵范本。
科技赋能,是产业“跨界破局”的核心密码。静宁县没有固守苹果产业的“舒适区”,而是以院地合作为纽带,持续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协作,引入多个适宜、高效、少病的新优品种,让“金豆豆”既装满粮仓,又鼓起钱袋,这种以科技为支撑的理性选择,打破了“静宁只有苹果好”的刻板印象。
庄浪县盘安镇的山间梯田里,曾以马铃薯为主要作物的土地,如今被花椒树覆盖。一亩花椒能为农户带来9000元左右收入,同时因花椒树根系发达,具有固土保水改良生态的功能。花椒产业不仅增加了庄浪县的特色产业种类,更实现了生态保护、产业振兴与农民增收的“三方共赢”。
华亭市没有因核桃产业的传统优势而故步自封,而是通过长期的培育扶持,终于激活了当地的苹果产业,打破了过去认为华亭不适宜发展苹果的固有认识。华亭的苹果产业不仅成为核桃之外的新增长点,更培育了乡村振兴的“本土人才梯队”。
平凉这场产业结构调整,从来不是孤立的“单点突破”,而是各县市区之间经验流动、互学互鉴的结果。这种“不画地为牢、愿取长补短”的格局,打破了传统产业的地域壁垒,让“一县之优”变成“全域之利”。
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从来不是“一条道走到黑”的固执,而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智慧。平凉各县市区的实践证明,传统产业的“老招牌”要守好,新兴产业的“新机遇”更要抓住。当静宁的马铃薯在科技赋能下成为“粮经双优”的典范,庄浪的花椒在探索前行中串起“生态经济链”,华亭的苹果在长效培育中结出“致富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产业结构的优化,更是乡村发展思路的升级——以互学互鉴打破路径依赖,以务实创新激活乡土资源,才能让特色产业真正成为农民持续增收、乡村长远振兴的“源头活水”。
乡村产业振兴无需固守“传统剧本”,只要敢于突破、善于学习,从本地实际出发找对方向,就能让不起眼的“乡土作物”变成带动发展的“黄金产业”。虽然这些新兴产业的规模产值目前还不是很显著,但这种打破格局、互学互鉴的精神,远比一时的效益更珍贵,也必将为平凉乃至更多地方的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