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洁 白双宏
在灵台县西南部,有一个宁静的小乡村——星火乡王家庄村。这里,山水相依,民风淳朴,而这片土地孕育出的一位英雄,他的事迹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他,就是抗日英雄高永祥。
高永祥,原名高苍贵,1912年出生在王家庄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自幼聪慧机敏、胸怀远大。1927年被抓丁,后入国民党冯玉祥部。1930年,冯玉祥讨伐蒋介石,他随军到河南参加中原大战。冯反蒋失败,他所在部队被蒋介石改编为26路军。
1931年12月14日,由主持全军军务的总指挥部参谋长、共产党员赵博生、73旅旅长董振堂、74旅旅长季振同领导的26军在江西宁都起义,高永祥随部参加了红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这时部队改编为红五军团,他先后被任命为排长,连长。
在革命队伍中,他的阶级觉悟很快得到提高,于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灵台籍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人。随后,他参加了保卫中央苏区的第四、五次反“围剿”斗争,因作战勇敢,被提升为营长。
长征开始后,高永祥所在的红五军团负责阻击尾追之敌,掩护红军主力北上。他英勇作战,爬雪山,过草地,历经无数次激烈战斗,于1935年10月随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次年,进入“抗大”学习。
西安事变后,高永祥东渡黄河,在太原“战地总动员会”担任游击训练班教官。1937年11月太原沦陷,他与慕湘带领部分学员到清徐一带打游击,部队迅速发展到600余人,编为第一路纵队第二支队,高永祥任支队长。此后,部队多次改编,他先后担任营长等职,期间积极宣传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使部队成为可靠的抗日力量。
1939年“十二月事变”中,高永祥沉着指挥,粉碎反动分子阴谋,将部队带出重围,交给晋西北军区二分区领导。1940年2月,日寇“春季大扫荡”,高永祥指挥二营驰援被围的骑兵连,在关键时刻抱起四枚手榴弹冲向敌群,随后率部与敌肉搏,活捉日军六人,打垮敌人,不久后升任36团团长。
此后,高永祥率36团转战多地,指挥大小战斗上千次,毙伤日伪军3000余人。1941年,面对根据地残酷斗争和生活困难,他带领官兵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加强党建、充实部队,同时开展“大生产运动”,得到群众拥护,其部被晋绥军区评价为毛主席游击战术的模范执行者。
1945年4月,高永祥指挥36团和地方武工队、民兵,开始了收复五寨县城的战斗,经过艰苦奋战,解放了五寨。此时,高永祥被任命为晋绥军区二分区副司令员。
1945年7月23日,高永祥率36团和民兵在神池与五寨之间的凤凰山、横山一带布下埋伏圈,准备伏击敌人,解放神池。当日夜,战斗打得十分激烈,危机时刻,高永祥不顾个人安危,率领团部干部和警卫人员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经过一场肉搏,人员大多伤亡,高永祥也身负重伤,后因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33岁。
高永祥牺牲后,晋西北军民悲痛万分,晋绥二分区司令员许光达连夜赶赴五寨主持追悼大会,高度评价了高永祥的一生。抗战胜利后,当地将其牺牲地横山村改为永祥村,横山改为永祥山,并修建烈士陵园安葬其遗体。新中国成立后,其遗骸迁入石家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烈士陵园”。2015年8月,高永祥被民政部公布为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
青山处处埋英骨,忠魂尊尊昭千秋。这位陇原骄子虽已远去,但他的铁血丹心,永远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如今,灵台县的红色传承从未间断。当地以高永祥烈士事迹为核心,打造主题广场、修缮纪念馆,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每逢清明、“七一”等节点,中小学生、党员干部、群众代表都会来到广场聆听英雄故事;灵台工委纪念馆招募组建的“红领巾讲解员”志愿者服务队,也用稚嫩坚定的声音,向参观者讲述高永祥的战斗经历,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